最近赤峰的“白菜闹剧”,把“流量至上”的代价摆得明明白白——一条为涨粉编的“免费捡菜”视频,一场官方媒体的“未核实报道”,最终变成百余人哄捡的混乱,连种植户的损失都被“夸大”成了网络话题。直到11月17日松山区联合调查组的通报出炉,这串“连锁反应”的责任链,才算彻底理清。
故事得从11月3日说起。市民黄某某和朋友路过当铺地村的白菜地,看见三位老人在捡菜没被制止,自己也捡了3棵。本来是件小事,可他转头就拍了条短视频发网上,配文“白菜免费捡”,还在评论区留了具置——不为别的,就想靠“免费”两个字涨点粉丝。这条视频很快被王某某、苏某某等网友转发,成了本地社交圈的“热点”。
更关键的转折点在11月5日。红山晚报记者刘某某看到转发的视频后,既没去现场核实,也没联系种植户,仅通过电话询问了转发网友,就发布了“继免费捡土豆后又有新惊喜,赤峰一地可免费砍白菜”的视频。作为官方媒体,最基本的“事实核查”环节直接跳过,相当于给“免费捡菜”盖了“官方认证”的章。消息一出,附近群众蜂拥而至,高峰时百余人在地里捡菜,有的是跟风凑热闹,有的真以为“免费”,连种植户李某某都拦不住。
等李某某反应过来,赶紧发视频“维权”,却犯了另一个错——他说“两天400亩地一扫而空,损失100万”,可联合调查组的专业评估显示,实际损失只有9.52万:因为之前优质白菜已经卖了201万斤,剩下的受霜冻影响质量下降,捡菜群众要么自己吃,要么喂畜禽。尽管李某某后来明确不追究捡菜群众责任,但他的“夸大”又把事件推上了热搜,连自媒体都跟着编“AI文”“盗图”博流量。
该算的账都算清了:黄某某因虚构事实被治安处罚,还要承担民事责任;红山晚报作为官方媒体,主办单位领导被约谈,记者刘某某的新闻记者证被注销,媒体本身被警告并要求公开道歉;李某某因夸大损失被批评教育;连转发不实信息的网友、捡菜的群众,都被警方逐一教育。
这场闹剧里,没有“无辜者”——黄某某为涨粉造谣,媒体为抢热点失察,种植户为博同情夸大,连捡菜群众都抱着“反正免费”的从众心态。可最终的结果呢?种植户的真实损失是9.52万(已补偿到位),红山晚报的公信力摔在地上,黄某某为“流量”付出了治安处罚的代价。
通报里的一句话说得扎心:“有的人员奉行‘流量至上’、利用不实信息吸睛引流,有的未加核实、机械转发,有的夸大事实、博取关注同情。”其实这哪里是“赤峰独有的问题”?我们每天刷到的“免费领”“大降价”消息里,不也藏着同样的逻辑——为了涨粉,编点“刺激”的;为了抢热点,跳过“核实”的;为了博同情,放大“损失”的。
可网络从不是法外之地。黄某某的治安处罚、红山晚报的整改、刘某某被注销的记者证,都在说同一个理:流量再香,也不能碰“虚构”的红线;热点再热,也得守“核实”的底线。下次再看到“免费捡XX”的消息,先问一句“有没有主人?”“是真的吗?”;下次想发视频涨粉,先想想“这会害到人吗?”“事实站得住脚吗?”——毕竟,一场“白菜闹剧”的损失能补,但“信任”的裂痕,得靠每个人的“谨慎”才能慢慢填上。
官方通报里说“暴露出工作短板”,但更该记住的是:清朗的网络空间,从来不是“靠官方管出来的”,而是每个发消息的、转消息的、看消息的人,一起“守出来的”。就像菜地里的白菜,不是“免费”的,是种植户种了半年的辛苦——那些为了流量睁着眼说瞎话的人,踩碎的何止是白菜,更是最基本的“踏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