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现场,法制局局长郝云宏的一句话,把“执法规范化”从文件里的专业术语,变成了普通人能读懂的“生活场景”——“让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,不是约束,是对法治最实在的践行。”
这场关于“规范”的讨论,藏着两个“看得见”的变化。第一个是遍布全国的“执法办案管理中心”:3266个市、县已经实现全覆盖,从接报案的第一通电话,到讯问时的每一句记录,再到证据封存的每一个编号,“一体化”运行机制像一套“标准化模板”,把执法的每一步都“锁”进制度里。有浙江的基层民警跟记者调侃:“以前办案得翻三本书找流程,现在中心里的系统直接‘步步引导’,想犯迷糊都难。”
第二个变化更贴近老百姓的日常——130万余部执法记录仪,成了一线民警的“标配”。北京一位处理过街头纠纷的民警说:“上次遇到两拨人吵架,差点动手,我刚掏出记录仪,双方立马就冷静了——不是怕被拍,是知道‘镜头里的理,比嗓门大有用’。”对民警来说,这小小的设备是“护身符”:去年有位民警处置家暴案,当事人事后反咬“动手打人”,正是记录仪里的完整视频,还了他清白;对群众来说,这是“公平秤”:“不管是谁,有理没理,镜头说了算。”
但“镜头下的规范”,从来不是靠设备“逼”出来的。郝云宏提到一组数据:全国公安机关每年要办6.5万期法治培训班,300余万人次民警轮训;192.2万名民警拿到了基本级执法资格,6.99万名通过高级资格考试。“不是考个证就行,是要让‘依法’变成本能。”重庆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民警说,现在出警前,他会习惯性摸一下记录仪,再默念一遍“程序不能漏”——这种“条件反射”,正是培训最想达到的效果。
从“要我规范”到“我要规范”,从“纸上的规则”到“镜头里的习惯”,公安系统的这场“变革”,说到底是给所有人递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当每一次执法都有“镜头见证”,当每一位民警都把“规范”刻进骨子里,我们谈论的“法治”,就不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街头纠纷里的冷静,是办案流程中的严谨,是普通人遇到问题时,敢说“找警察,准没错”的底气。
毕竟,最实在的安全感,从来都是“看得见的规范”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