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去机场免税店,想给家里带点伴手礼,绕来绕去都是外国牌子的化妆品、香水——不是不好,但总觉得少了点“中国味”。现在这个“遗憾”马上要解决了!10月30日,等五部门放出的免税店政策“大礼包”,直接把免税店的“购物清单”和“打开方式”都改写了。

重大利好!免税店政策“大突破”

最让老百姓眼前一亮的,是国货终于“挤”进了免税店的核心区。以前口岸出境店和市内免税店的货架上,基本是洋品牌的天下,接下来要摆上的,是苏绣的团扇、故宫的文创书签,是云南普洱的茶饼、宁夏贺兰山东麓的红酒,还有非遗大师做的竹编小筐——这些带着“中国印记”的东西,一进免税店就视同出口,能退免增值税和消费税。我找社科院专家算了笔账:差不多能省15%-20%,比如一瓶200块的宁夏红酒,免税店买可能只要160块,比超市还划算。“以前想让国货走出去,得靠跨境电商或者海外专柜,现在免税店成了‘第一站’,外国游客买了直接带回去,口碑传得更快。”专家这话,说到了很多人的心里。

重大利好!免税店政策“大突破”

除了“中国味”,免税店的“购物清单”还加了不少“刚需”——手机、微型无人机、运动耳机,甚至连宠物食品、非处方药都安排上了。这些平时要找代购或者等海淘的东西,以后在免税店就能“一站式”买齐,而且都是最新款、最火的型号。比如想给爱好航拍的老爸带个微型无人机,以前得托朋友从国外带,现在免税店就能拿到,价格还比便宜一截。

重大利好!免税店政策“大突破”

更“贴心”的是“打开方式”变了——以后不用再赶在出境前慌慌张张跑免税店了。比如我同事小张下周要去泰国出差,他昨天试了试免税店的“网上预订”:提前在选好要带的云南咖啡和手机,等出差回来入境时,直接去机场的提货点取就行,“省了我提前两小时到机场的麻烦,还不怕买多了拎不动。”

重大利好!免税店政策“大突破”

对商家来说,这次政策更是“松了绑”。以前开个口岸免税店,或者换个经营主体,得跑到北京找五部门审批,少则一两个月,多则半年。现在权限直接下放到口岸所在地的省级部门,经营主体还能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免税店的面积——比如海南的口岸店,可以多留块地方卖热带水果干;东北的店,可以重点摆人参、鹿茸这些特产。“以前是‘上面怎么说,我们怎么干’,现在能根据游客需求调整,比如夏天游客多买防晒品,我们就多摆点国产的防晒喷雾,冬天多摆点围巾、手套,更接地气。”一家免税店的负责人跟我聊的时候,语气里都是兴奋。

其实说到底,这次政策的核心就两个字:“便民”——让消费者买得到想要的,让商家做得起特色的,让国货走得出国门的。以前去免税店,买的是“便宜”;现在去免税店,买的是“心意”,是“中国味”,是“不用等海淘的方便”。

再过两天,11月1日政策就要落地了。我已经跟朋友约下次出差回来,一定要去机场免税店转一圈——不是为了买什么贵的东西,就是想看看那些摆着国货的货架,想试试“提前订、入境取”的方便,想感受一下“免税店终于有了中国样子”的踏实。毕竟,好的政策从来不是“写在文件里”,而是“落在老百姓的购物袋里”,是“让每个人都能摸到的实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