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7日,新华社的一则采访让不少人停下了刷手机的手——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·萨特对着镜头说得特别实在:“中国市场对我们来说,是最重要、最值得珍惜的,没有任何地方能替代。”

作为在中美农业圈摸爬了近30年的“老玩家”,萨特的话里没有虚头巴脑的辞藻。他坐在华盛顿办公室里,背后墙上挂着2018年中美农民在艾奥瓦州农场握手的照片,开口就用了“桥”的比喻:“农业一直是连接两国的桥啊。现在外面声音杂,但我们得想明白——把桥拆了,两边都得绕远路;把桥修牢了,两边才能走得更顺。”

这话很快在网上引起讨论。有重庆网友用方言留言:“早该醒豁了!中国十几亿人的餐桌需求,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接得住的。”山东一位饲料厂老板更直白:“我们每年进的美国大豆占比超30%,要是合作断了,饲料成本得涨,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。”也有网友保持冷静:“这不是感情牌,是市场规律——美国大豆的产量里,三分之一都得靠中国消化,换谁能不重视?”

数据其实早把“无可替代”写得明明白白。美国农业部2024年的数据显示,中国是美国大豆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,占比超过35%;而中国进口的大豆中,美国产的占比也达25%。对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来说,中国订单就是“稳定的收入保障”;对中国消费者而言,美国大豆也是食用油、饲料的重要原料——双方的依赖,早成了市场里的“隐形纽带”。

萨特显然懂这个理儿。他在采访里反复提“重回正轨”:“我们盼着中美农业合作能回到之前的状态,不是因为别的,是因为这对两边都好。农民要的是卖得出粮食,消费者要的是买得到便宜货,这些都比杂音重要。”

有网友总结得有意思:“其实哪有什么‘无可替代’的浪漫,都是‘谁也离不开谁’的现实。”但现实往往最有力量——就像萨特说的,把“桥”守好,比什么都强。毕竟,市场从不会为杂音买单,只会为合作让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