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翻到“保密观”的几个典型案例,突然想起当年做编导拍国家安全专题时,专家说的一句话:“间谍从不是电影里穿黑西装的反派,他们可能是帮你办签证的‘热心人’,是对你好的‘学姐’,甚至是天天跟你聊工作的‘朋友’。”这三个真实案子,刚好揭开了境外势力的“三副伪装面具”,每个都得刻在脑子里防。
第一副面具:“知心人”的嘘寒问暖,藏着对权力的觊觎机关干部安某本来是单位的“潜力股”,工作突出、领导信任,可就因为有点“飘”,栽在了一个“特别懂他”的陌生人手里。对方像装了“雷达”似的,记住他的生日,聊他没说出口的工作压力,甚至主动帮他解决生活小事——慢慢的,安某把对方当成了“唯一懂自己的人”。等关系熟了,对方开始“试探”:“你最近负责的那个重大活动,流程跟我透点呗?”安某一开始犹豫,可架不住“亏欠感”——“人家这么帮我,这点小事算啥?”结果越陷越深,直到泄露了涉密事项才惊醒:所谓的“知心人”,根本是盯着他手里权力的“猎人”。安某被判有期徒刑十年,亲手毁了自己的前途。
第二副面具:“热心帮手”的便利,是套牢一生的鱼钩留学生郝某的案子,才是真的“细思极恐”。他出国办签证时,认识了使馆官员T——对方笑着说“我帮你搞定签证,交个朋友”,之后天天请客、送礼品,还介绍高薪兼职。T调走前,特意把同事L“托付”给郝某:“以后有需要找L,他是我兄弟。”等郝某要毕业,L终于露出獠牙:“我是境外间谍情报机构的,跟我们合作,好处少不了你。”
回国后,郝某费尽心机钻进了中央某部直属的涉密研究所——一边拿着国家给的科研经费,一边偷偷跟L接头。他提供的情报里,有5项机密级、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,直接触碰到了国家核心安全。直到被抓那天,郝某还在辩解“我只是想赚点钱”,可法律不会饶过他:无期徒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。他的人生,就此定格在“阶下囚”三个字上。
第三副面具:“恋人”的温柔,是裹着糖衣的毒药大学生小Z的遭遇,更让人惋惜。他学的是国防科工专业,去台湾交流时认识了“学姐”——对方温柔体贴,主动帮他占座、带早餐,没几天就成了“女朋友”。可慢慢的,“学姐”的问题变了味:“你亲戚有公务员吗?能帮我拿点文件不?”“你实验室的照片发我看看,我帮你分析数据。”小Z一开始没当回事,觉得“女朋友只是好奇”,直到后来频繁发涉密实验数据、收对方给的“零花钱”,才发现不对——可这时已经晚了。
所谓的“学姐”,根本是境外间谍情报机构的“鱼饵”,她的“爱情”里藏着摄像机,“关心”里裹着窃听器。小Z最终提供了近百份国防情报,收了4.5万元“报酬”,把自己送进了监狱。他哭着说“我以为她是真的爱我”,可眼泪换不回被泄露的国家秘密,也换不回自己的青春。
这三个案子,套路一模一样:先用“情感牌”拉近距离,再用“物质糖”套牢你,最后用“威胁绳”绑住你。安某贪的是“被重视”的感觉,郝某图的是“兼职的便利”,小Z信的是“恋人的真心”——可他们忘了:陌生人的“过度热情”,从来不是善意,是瞄准你软肋的“”;天上掉的“馅饼”,从来不是好运,是勾住你一生的“鱼钩”。
最后想跟大家说三句掏心窝子的提醒:
第一,陌生人的“异常关怀”要警惕——如果有人刚认识就问你工作细节、涉密信息,赶紧“拉黑”,别给对方“钻空子”的机会;
第二,涉密底线绝对不能碰——不管是文件、照片还是聊天内容,只要沾“国家秘密”,哪怕是“亲爹亲妈”问,也得说“不行”;
第三,可疑情况赶紧报——国家安全机关的举报电话是12339,早一步报告,就能早一步切断“间谍的线”。
我们总觉得“国家安全”离自己很远,可它藏在每一次“拒绝说涉密信息”的坚持里,藏在对“异常热情”的警惕里。郝某的无期徒刑、安某的十年牢饭、小Z的青春,都是血的教训——一次“大意”,毁的是自己的一生;一次“泄密”,害的是整个国家的安全。
记住:真正的“安全”,从来不是别人给的,是自己守住底线的“清醒”。那些披着“温柔”外衣的陷阱,只要你多一点警惕,就能避开。
